1、病原: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屬于l型冠狀病毒。本病毒傳播速度較快,對仔豬的危害很嚴重, 豬流行性腹瀉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引起豬的急性、高度傳染性的腹瀉病,臨床以嘔吐、水樣腹瀉、脫水為特征。
2、流行特征:
A、該病可發(fā)生于各種品種、年齡、性別的豬,但主要在仔豬中流行,年齡越小發(fā)病率和病死率越高,10日齡以下仔豬發(fā)病死亡率高;三周齡以上仔豬發(fā)病死亡率低;斷奶豬、育肥豬和成年豬發(fā)病取良性經過,多自然康復。
B、本病全年均可發(fā)生,但以冬、春寒冷時多發(fā),主要在11月至第二年4月,尤其在12月、1月多發(fā),寒冷季節(jié)到來之初、氣候突然變冷時豬就發(fā)病,從2011年以來該病在全國突然增多, 2012年以后變?yōu)槌D臧l(fā)生流行。
C、新發(fā)病豬群,發(fā)病率可達100%;老疫區(qū)則呈地方性流行或間歇性地方性流行,常只限于在7日齡到斷奶后2周的仔豬發(fā)生,而且發(fā)病和死亡率都較新疫區(qū)低。
3、臨床癥狀:
3.1、發(fā)病時,一般肥育豬首先出現臨床癥狀,傳播迅速,很快蔓延到斷奶豬、妊娠母豬、產仔母豬和哺乳仔豬,乃至全群發(fā)病,如果是變異毒株可在哺乳仔豬中長期流行。發(fā)病開始時患豬厭食,口渴、飲水增多;
腹瀉以水樣糞噴射狀瀉出,腥 臭 ;噴射出的水樣稀糞、先噴射到豬舍墻上、淌在地面上;患豬肛門四周、臀部和地下常見水樣糞,糞有一股特別的腥臭味;
3.2、仔豬流行性腹瀉,特別是由變異毒株引起的一般先嘔吐、后腹瀉,少部分嘔吐和腹瀉同時發(fā)生。嘔吐和腹瀉多發(fā)生在1--3日齡,7日齡以下的多數豬死亡。嘔吐物以白色乳酪樣物為主;腹瀉的糞便多為灰黃稀糞,也有的呈水膠樣,稀糞粘滿仔豬全身,很快脫水,極度衰弱而死亡。不死的豬如果糞便變?yōu)榛野咨蚧揖G色糊狀糞,保育以上病豬的糞便極稀、為灰黃色、綠色或灰白色,后期略帶褐色,常夾有未消化的飼料顆粒;
3.3、部分患豬出現嘔吐,大豬的嘔吐物多為黃色胃內容物或 泡沬胃液;
3.4、仔豬剛出現嘔吐、腹瀉時體溫39.3--41℃;
1--2天后體溫降至38.0--39.3 ℃;
脫水、開始死豬寸體溫36.5--42.0℃
(36.5℃是頻死豬,42.0℃是繼發(fā)感染豬)。
死豬多數消瘦,部分胃腸臌氣,四蹄、吻突、耳尖端和腹部發(fā)紺呈紫色
3.5、育肥豬感染發(fā)病后死亡率雖然不高,但日漸消瘦、體重減輕,弱豬、有并發(fā)癥的豬會死亡。多數豬的病程在一周左右自然康復;公、母豬 多為隱性感染,少數感染后排軟糞或輕度腹瀉,有的母豬流產。哺乳仔豬感染發(fā)病后極易造成脫水,死亡;
4、剖檢變化:
剖檢哺乳仔豬,主要病變是胃脹滿、滯留有未消化的凝乳團塊 ,胃底黏膜充血,小腸內充滿黃綠色或灰白色液體,夾有氣泡和凝乳塊,腸壁變薄呈半透明,可以透過腸壁看報紙 。腸淋巴結水腫; 胃腸膨氣,胃內多數無食物,胃腸漿膜淤血、血管充血,胃黏膜出血糜爛;腸漿膜發(fā)紅,黏膜出血、壞死,大腸內容物似仔豬拉出的灰色稀糞 。 腸系膜淋巴腫大、出血 ;肝腫大、膽囊脹大 ;腎腫大、質脆、表面灰白色壞死灶,少數腎表靣隱約少量針尖出血點,輸尿管內隱隱可見堆集有金黃色晶狀物 ,腎盂內有絮狀尿沉渣,腎乳頭內有灰黃色精狀物 ;脾梗死 ;心外膜樹枝狀出血;象鼻樣肺 ,有1頭8日齡的仔豬兩肺心葉約一半己經肉變,這是非常少見的。有1頭豬扁桃體充血發(fā)紅,咽和舌根部出現大片棕色斑,麻粒大圓形爛斑 。
5、防治:
(1)預防措施:a、加強飼養(yǎng)管理、提高豬群健康水平、增強豬體的抵抗力;
b、搞好廄舍及環(huán)境衛(wèi)生、防止潮濕、強化消毒、保持舍內空氣新鮮(使用萬可凈帶豬消毒)。
c 、每年10月底或11月初全場保育以上豬只用病毒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二聯苗免疫;妊娠母豬產前30--20天用病毒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二聯苗免疫。
(2)治療措施:a 口服補液鹽+慶大霉素、硫酸粘桿菌素、被金維,灌服或飲水給藥,連喂7天;
b 、發(fā)病期間:妊娠母豬產前 喂瀉之凈,每天100g,分上下午50g飼喂,產前10天開始飼喂,連用10天。
一、基本內容
豬鏈球菌病是由C、D、E及L群鏈球菌引起的豬的多種疾病的總稱。自然感染的部位是上呼吸道、消化道和傷口。表現為急性出血性敗血癥、心內膜炎、腦膜炎、關節(jié)炎、哺乳仔豬下痢和孕豬流產等。本病流行無明顯季節(jié)性,但有夏、秋季多發(fā),潮濕悶熱的天氣多發(fā)的特點。有時甚至可呈地方性爆發(fā),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給規(guī)模化養(yǎng)豬造成嚴重的損失。
二、簡介
鏈球菌屬的細菌種類繁多,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可引起人、豬、牛、馬、羊和禽等多種動物感染。豬鏈球菌病主要表現為豬的敗血性和局灶性淋巴結化膿性病癥。 豬鏈球菌的自然感染部位是豬的上呼吸道(特別是扁桃體和鼻腔)、生殖道和消化道。豬在各種動物中易感性較高。各種年齡的豬均可發(fā)病,但敗血癥型和腦膜腦炎型多見于仔豬,化膿性淋巴結炎型多見于中豬。病豬、I臨床康復豬和健康豬均可帶菌,當健康豬群引入帶菌豬后,由于互相接觸,病菌可通過口、鼻、皮膚傷口而傳染。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以5~11月發(fā)病較多,多發(fā)于養(yǎng)豬密集地區(qū),呈地方性流行。有皮膚損傷、蹄底磨損、去勢、臍帶感染等外傷病史的豬易發(fā)生該病,潛伏期1~3天或稍長,哺乳仔豬發(fā)病率和病死率較高,中豬次之,大豬較少。
三、病原學
豬鏈球菌呈圓形或卵圓形,常呈鏈狀排列,長短不一,是革蘭氏陽性球菌。在血液瓊脂上生長,菌落周圍形成溶血環(huán)。現已發(fā)現其莢膜抗原血清型有35種以上。但是,并非所有的血清型都有致病性。大多數致病性血清型在1~9血清型。血清型2為最常見和毒力最強的血清型。致病因子有莢膜、溶菌酶釋放蛋白(MRP)、細胞外因子(EF)、溶血素。莢膜可以保護細菌,抵抗吞噬。溶菌酶釋放蛋白、細胞外因子的存在提高了菌株的致病力。本菌抵抗力不強,對干燥、濕熱均較敏感,常用消毒藥都可將其殺死。
四、臨床癥狀
根據豬鏈球菌病在臨床上的表現,將其分為4個型:急性敗血型急性型豬鏈球菌病發(fā)病急、傳播快,多表現為急性敗血型。病豬突然發(fā)病,體溫升高至41~C~43~C,精神沉郁、嗜睡、食欲廢絕,流鼻水,咳嗽,眼結膜潮紅、流淚,呼吸加快。多數病豬往往頭晚未見任何癥狀,次晨已死亡。少數病豬在病的后期,于耳尖、四肢下端、背部和腹下皮膚出現廣泛性充血、潮紅。
腦膜炎型多見于70~90日齡的小豬,病初體溫40℃~42.5%,不食,便秘,繼而出現神經癥狀,如磨牙、轉圈、前肢爬行、四肢游泳狀或昏睡等,有的后期出現呼吸困難,如治療不及時往往死亡率很高。
關節(jié)炎型 由前兩型轉來,或者從發(fā)病起即呈現關節(jié)炎癥狀。表現一肢或幾肢關節(jié)腫脹,疼痛,有跛行,甚至不能起立。病程2~3周。死后剖檢,見關節(jié)周圍腫脹、充血,滑液渾濁,重者關節(jié)軟骨壞死,關節(jié)周圍組織有多發(fā)性化膿灶。 化膿性淋巴結炎(淋巴結膿腫)型多見于頜下淋巴結,其次是咽部和頸部淋巴結。受害淋巴結腫脹,堅硬,有熱有痛,可影響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伴有有咳嗽,流鼻液。至化膿成熟,腫脹中央變軟,皮膚壞死,自行破潰流膿,以后全身癥狀好轉,局部逐漸痊愈。病程一般為3~5周。
五、病理變化
最常見的病理變化是腦膜、淋巴結和肺臟充血。急性敗血型常表現鼻、氣管、肺充血呈肺炎變化;全身淋巴結腫大、出血;心包積液,心內膜出血;腎腫大、出血;胃腸粘膜充血、出血;關節(jié)囊內有膠樣液體或纖維素膿性物。腦膜炎型表現腦膜充血、出血,腦脊髓白質和灰質有小出血點,腦脊液增加;心包、胸腔、腹腔有纖維性炎。關節(jié)炎型表現滑膜血管擴張和充血,出現纖維索性多漿膜炎,關節(jié)腫脹、滑膜液增多而渾濁,嚴重者關節(jié)軟骨壞死,關節(jié)周圍組織有多發(fā)性化膿灶。化膿性淋巴結炎型表現淋巴結腫大、出血,并伴有其他型病理變化。
六、診斷
豬鏈球菌病感染一般可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剖檢變化進行初步診斷。確診需要通過血清學檢查、分離病原菌和病理組織學檢查等實驗室方法進行。
七、實驗室檢查:
①顯微鏡觀察根據不同的病型采取相應的病料,如膿腫、化膿灶、肝、脾、腎、血液、關節(jié)囊液、腦脊髓液及腦組織等,制成涂片,甩堿性美藍染色液和革蘭氏染色液染色。顯微鏡下檢查,見到單個、成對、短鏈或呈長鏈排列的球菌,并且革蘭氏染色呈紫色(陽性),可以確認為本病。②細菌分離培養(yǎng)鑒定病料接種于血液瓊脂培養(yǎng)基,24~48h可見溶血的細小菌落,然后進行生化試驗和生長特性鑒定。 ‘③分型診斷豬鏈球菌病血清型分型診斷比較困難,一般可用專門實驗室提供的分型診斷血清進行乳膠或玻片凝集試驗。
八、治療措施
治療原則,首先選擇對豬鏈球菌敏感的抗菌藥物。可通過藥敏試驗,篩選敏感抗菌藥。鏈滅和牧利健對豬鏈球菌敏感。同時,可按不同病型進行對癥治療。淋巴結膿腫型,待膿腫成熟后,及時切開,排除膿汁,用3%雙氧水或0.1%高錳酸鉀液沖洗后,涂以碘酊。對敗血癥型及腦膜腦炎型個體豬只應早期大劑量使用青霉素和磺胺類藥物聯合肌肉注射有良好效果。
九、預防措施
做好消毒、清除傳染源病豬隔離治療,帶菌母豬盡可能淘汰。污
一,什么是豬呼吸道綜合征(PRDC)
PRDC是一種多因素的呼吸道綜合征,涉及多種呼吸道病原體,由病毒、立克次氏體、細菌、環(huán)境應激和豬體免疫力低下相互作用造成的(原發(fā)性疾病+繼發(fā)感染)可加重臨床癥狀。
原發(fā)性感染:
病毒:
豬藍耳病(PRRSV)
豬偽狂犬(PRV)
豬瘟(HCV)
豬流感(SIV)
豬圓環(huán)病毒2型
豬呼吸道冠狀病毒(PRCV)
立克次氏體:
支原體
細菌性:
豬喘氣病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
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
繼發(fā)性感染:
豬鏈球菌
豬副傷寒
副豬嗜血桿菌
豬附紅細胞體
豬弓形體
其他因素:
密度過大
豬的混群(不同來源的豬一起飼養(yǎng))
連續(xù)流動式飼養(yǎng)
豬舍溫度變化過大
豬群免疫力下降(營養(yǎng)、豬應激、疾病等)
二,與PRDC相關的臨床表現
結膜炎、眼睛分泌物增多、發(fā)熱、食欲下降或無食欲、呼吸困難、喘氣、復式呼吸、咳嗽、生長緩慢、消瘦、死亡率增加等。
三,與PRDC相關的疾病
豬繁殖與呼吸道綜合征(PRRS,豬藍耳病)
豬瘟
豬喘氣病
豬偽狂犬
豬流感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
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
豬圓環(huán)病毒2型
豬肺炎支原體
等兩種及兩種以上混合感染引起的豬呼吸道疾病
四,如何有效控制PRDC的危害
豬繁殖與呼吸道綜合征(藍耳病):
目前現狀:
1,零星爆發(fā)(陰性豬場、新建種豬場或新引進“藍耳病”陽性豬場),總體比較緩和,豬場感染率很高,在豬場持續(xù)感染,隱性感染,帶毒表現不一,使豬群免疫功能下降(免疫抑制),豬群生產性能下降,細菌性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發(fā)病率上升,其他疾病如附紅細胞體、斷奶后多系統(tǒng)衰竭綜合征等疾病的出現,潛在危害仍然很大。
2,在一些地區(qū)廣泛不合理的使用豬繁殖與呼吸道綜合征弱毒疫苗,造成的潛在危害很大。如母豬發(fā)情障礙,滯后產現象普遍增多等,公豬帶毒精子出現畸形,可通過授精傳播疾病。
3,豬繁殖與呼吸道綜合征發(fā)病時間段:5--9周之間(35-60天),10--13周之間(70-90天),18-22周之間(120-150天)最容易爆發(fā)。無此病的豬場不要使用疫苗,感染豬場可針對性使用疫苗,且定期使用藍可凈2kg/噸料配合不同季節(jié)預添加抗生素。
防控措施:
1,引種與監(jiān)測。
2,飼養(yǎng)管理與環(huán)境控制(生物安全)定期使用萬可凈25g/㎡帶豬消毒。
3,控制好其他疾病。
4,種豬群的凈化(藍可凈2kg/噸料,連用兩周)。
豬瘟:
目前現狀:
1,國內流行情況流行范圍廣,呈散發(fā)性流行,近幾年我國沒有大規(guī)模的豬瘟流行,主要呈散發(fā)性流行趨勢,豬群實施疫苗接種有一定程度的免疫保護力。但由于我國飼養(yǎng)量大,因此豬瘟造成的經濟損失仍然很大。
2,發(fā)病日齡小,多于3月齡以下的豬只,特別是斷奶前后和出生10日齡以內,二免前后也多見。育肥豬和種豬很少發(fā)病。
3,臨床非典型豬瘟是我國常見病型,臨床癥狀和剖檢不典型、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不高,病程明顯延長。種豬的持續(xù)感染和帶毒,在臨床上課表現為繁殖障礙型,可造成母豬的流產、死胎、木乃伊胎;初生仔豬的先天性感染;疫苗不免疫或免疫失敗造成豬瘟發(fā)生。
4,我國豬瘟控制的問題:豬群的飼養(yǎng)管理水平?豬場的衛(wèi)生防疫工作如何?豬群中是否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豬群的群體免疫狀況如何?疫苗的免疫程序是否合理?中豬群是否存在持續(xù)性感染和帶毒問題?疫苗的效價、純凈度、運輸及儲藏等問題?
防控措施:
1,做好豬群的飼養(yǎng)管理和豬場生物安全工作定期使用萬可凈25g/㎡帶豬消毒。
2,防止豬群發(fā)生免疫抑制性疾病,特別是豬繁殖與呼吸道綜合征(藍耳病)。
3,有條件的豬場應進行疫苗免疫接種的監(jiān)測,掌握豬群整體免疫狀態(tài)(應用ELISA或者其他技術監(jiān)測母源抗體水平、疫苗免疫后豬群的抗體水平,免疫合格率應達85%以上,同時以免疫程序的制定和調整提供依據)。科學制定免疫程序。
4,種豬群的凈化,監(jiān)測母豬野毒感染抗體或者直接檢測病毒,淘汰陽性豬和抗體水平低下的母豬。
豬喘氣病
目前現狀:
100%的豬場都存在,只是程度輕重不同多呈慢性經過,很難凈化,容易產生耐藥性,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成本高,常繼發(fā)如傳染性胸膜肺炎、豬肺疫等,可造成較高的死亡率。
防控措施:
1,飼養(yǎng)管理與環(huán)境控制(防寒保溫、通風、換氣、減少應激因素、降低飼養(yǎng)密度、干凈干燥的環(huán)境、加強生物安全等)定期使用萬可凈25g/㎡帶豬消毒。
2,藥物控制:如:支原凈、泰樂菌素、土霉素、頭孢菌素等。
3,免疫接種:活疫苗(國產)與滅活疫苗(進口)。
免疫程序:7日齡首免,21日齡加強免疫。
免疫效果:減少肺臟的病變,減輕呼吸道癥狀,飼料轉換率升高,提高豬只的日增重等。
豬偽狂犬
目前狀況:
散發(fā),帶毒現象普遍、嚴重,母豬常呈隱性感染或帶毒,免疫密度和抗體水平仍需提高。
防控措施:
1,引種監(jiān)測與檢疫。
2,做好生物安全定期使用萬可凈25g/㎡帶豬消毒。
3,堅持疫苗免疫接種,提高免疫接種密度。
4,對種豬群進行監(jiān)測(鑒別診斷技術)后備種豬群、繁殖母豬和種公豬定期監(jiān)測,淘汰陽性感染豬,種豬更替引進陰性種豬。
豬流感
目前現狀:
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多發(fā)于天氣多變的秋末、早春和寒冷的冬季。豬群突然發(fā)病,所有豬只同時出現呼吸道癥狀,發(fā)病率高,死亡率低,常繼發(fā)感染副豬嗜血桿菌、巴氏桿菌、鏈球菌等,可延長和加重病情。
防控措施:
1,加強豬群的飼養(yǎng)管理提高豬群的抵抗能力,防寒保溫。
2,做好生物安全。
3,對癥治療,控制好豬群的繼發(fā)感染。
4,在豬流感高發(fā)季節(jié)定期使用萬可凈25g/㎡帶豬消毒。
豬傳染性胸膜肺炎
目前現狀:
1,病原,胸膜肺炎放線桿菌有12個血清型,在我國各大實驗室做病原分析結果中,已分離的有2、3、4、5、7,主要以7型居多。
2,各種年齡豬均以感染,但以3月齡豬最易感染急性發(fā)病率很高,病死率可達100%,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但冬季和春季發(fā)病率較高。飼養(yǎng)管理、衛(wèi)生條件和惡劣氣候明顯影響發(fā)病和死亡高低。
防控措施:
1,加強飼養(yǎng)管理和生物安全,減少各種應激因素。
2,疫苗免疫: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滅活疫苗。
3,盡早發(fā)現病豬,早期及時治療,如使用牧利健(增效磺胺)、泰樂菌素、支原凈等拌料或飲水添加并結合注射領抗(頭孢類注射混懸液),效果較好。
4,定期使用萬可凈25g/㎡帶豬消毒。
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
目前現狀:
各種年齡的豬均可感染,但最常見與2-5月齡的豬。病豬和帶毒豬是主要的傳染源,在豬群中傳播比較慢,多為散發(fā)性地方流行。應激因素常易誘發(fā)該疾病,并加重疾病。
防控措施:
1,改善飼養(yǎng)管理和改進飼養(yǎng)方式。
2,及時淘汰病豬,切斷傳染源。
3,疫苗免疫接種:用豬傳染性萎縮性滅活疫苗進行對母豬、仔豬和種公豬免疫。
總結:
如何有效防控/降低PRDC的危害?
1,加強飼養(yǎng)管理。
2,建立和完善以消毒衛(wèi)生工作作為核心的豬場安全體系,將消毒衛(wèi)生工作貫穿于養(yǎng)豬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可以最低限度地控制病原體的傳入和豬場內病原體的傳播。減少豬場呼吸道疾病發(fā)生的幾率。如,定期使用萬可凈25g/㎡帶豬消毒。
3,做好疫苗的免疫接種(如豬瘟、豬偽狂犬等)。
4,采用藥物有針對性的預防防控。
仔豬用藥:藍可凈2000ppm+支原凈50ppm+金霉素或強力霉素150ppm斷奶仔豬連續(xù)使用10天。
母豬用藥:藍可凈2000ppm+支原凈100ppm+金霉素或強力霉素150ppm產前一周產后一周。
育肥豬用藥:藍可凈2000ppm+支原凈50ppm+金霉素或強力霉素150ppm連用7-10天。
種公豬用藥:藍可凈2000ppm+支原凈50ppm+金霉素或強力霉素150ppm連用7-10天。兩個月用一次。
后備母豬用藥:藍可凈2000ppm+支原凈50ppm+金霉素或強力霉素150ppm連用10天。配種前三個月每個月用一次。
副豬嗜血桿菌病(HPS)是由副豬嗜血桿菌引起的一種主要危害保育豬的傳染病。本病在集約化豬場發(fā)病率正在上升,危害嚴重。
一、病原學:
副豬嗜血桿菌是豬上呼吸道的一種常在菌,革蘭氏陰性、小的多形細菌、沒有運動性,1910年德國科學就發(fā)現該菌。有15個血清型,在我國以4、5、12和13型最為流行。在不良環(huán)境下,豬上呼吸道中的副嗜血桿菌可侵入豬體引起發(fā)病。
副豬嗜血桿菌血清型多,故使用疫苗效果不理想;副豬嗜血桿菌非常容易產生抗藥性,血清型又多,當前常用的抗菌素治療效果都不理想。這正是副豬嗜血桿菌病是目前危害養(yǎng)豬業(yè)最嚴重的細菌病之一的原因。
副豬嗜血桿菌常與肺炎支原體、藍耳病毒、圓環(huán)病毒、豬流感病毒、偽狂犬病毒等病原混合感染,加劇了保育豬仔豬斷奶后多系統(tǒng)衰褐綜合征的臨床表現。
二:流行病學:
副豬嗜血桿菌是全球范圍內影響?zhàn)B豬業(yè)的典型細菌之一。主要引起豬的多發(fā)性纖維素性漿膜炎,是一種高發(fā)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多與PRRS和PCV-2混合感染;主要危害2周齡至4月齡的豬,5-8周齡(1--2月齡)的哺乳和保育階段的仔豬多發(fā)病,發(fā)病率可達40%--50%。 發(fā)病率一般為10-15%,可以整窩仔豬感染發(fā)病,死亡率可高達50%。
本病常由于運輸疲勞、捕捉、飼養(yǎng)密度過大等應激情況下,豬群存在有免疫抑制疾病造成豬只抵抗力降低發(fā)病,屬于‘條件性致病菌’;故又稱“運輸病”。
三:臨床癥狀:
最早出現的臨床癥狀是發(fā)熱,體溫升高達40.0--41.0℃,眼瞼發(fā)紅、浮腫,皮膚和可視黏膜發(fā)紺;腕關節(jié)、跗關節(jié)腫大,負重無力、跛行,并表現疼痛;哺乳和保育階段的仔豬發(fā)病,多發(fā)漿膜炎和關節(jié)炎。
病情嚴重時,出現呼吸困難,喘、腹式呼吸,有的病豬出現震顫、共濟失調、臨死前呈角弓反展、四肢劃水等癥狀。
四:病理變化:
副豬嗜血桿菌病的主要病變是:腫脹的關節(jié)皮下呈凍膠樣變(主要見于腕關節(jié)、跗關節(jié)),關節(jié)腔內有漿液性炎性滲出液;
胸腔、心包腔、腹腔多發(fā)性漿膜炎,腔內常有大量炎性滲出液,心外膜、肺表面常有纖維蛋白 或附著有一層灰白色纖維素性物 ; 心外膜附著有一層灰白色纖維素性物,這樣的病變稱“絨毛心”
五:實驗室診斷:
1、病原學檢測
病原學檢測是副豬嗜血桿菌病的經典診斷方法,該方法是根據臨床癥狀、剖檢病變進行細菌分離培養(yǎng)鑒定。副豬嗜血桿菌病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咳嗽、呼吸困難、消瘦、跛行。主要剖檢病變表現為纖維素性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多關節(jié)炎和腦膜炎,心包積水,腹膜積水等。Hps的培養(yǎng)條件苛刻,生長過程需要額外的NAD(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和血清,其分離培養(yǎng)的常規(guī)操作是將臨床病料接種到血瓊脂平板或TSA固體培養(yǎng)基上(含NAD和血清)進行純化培養(yǎng)鑒定。
2.血清學檢測
臨床上用于檢測副豬嗜血桿菌抗體的方法有補體結合試驗(CF)、間接血凝試驗(IHA)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方法敏感性高、穩(wěn)定性好、操作簡便、快速,可用于大批量的抗原或抗體樣品的檢測,臨床應用優(yōu)于前兩者。其包被抗原的選擇必須是具有特異性的。建立Hps抗體間接ELISA方法所用的抗原通常為滅活的Hps全菌、Hps菌體超聲裂解上清和表達純化的Hps蛋白(如omp P2、P2和耐熱蛋白等)。
3.分子生物學檢測
常規(guī)PCR 方法是實驗室常用的分子生物學診斷方法,因其檢測的靈敏度高、特異性強、快速、簡便等優(yōu)點,在副豬嗜血桿菌病的診斷上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 總結:實驗室診斷能夠采用 快速、準確的診斷方法確診疾病流行,對于及時采取措施防控疫情蔓延至關重要,還有助于Hps流行菌株的監(jiān)測, 從而更有利于副豬嗜血桿菌病的防控。另外可以做藥敏實驗,選擇敏感抗生素使用,
六:鑒別診斷
胸腔和腹腔同時出現多發(fā)性漿膜炎是本病與傳染性胸膜肺炎、鏈球菌病、豬丹毒、豬霍亂沙門氏菌及埃希氏大腸桿菌等的鑒別點。
七:防 治:
目前防治副豬嗜血桿菌病的形勢是:副豬嗜血桿菌血清型多,故使用疫苗效果不理想;豬場中的副豬嗜血桿菌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燃眉之急 , 我們應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生物安全(環(huán)境衛(wèi)生,欄舍清洗清理,消毒工作等);
2、對豬進行藥物防控,使該病少發(fā)生或不發(fā)生。 由于副豬嗜血桿菌病多為群發(fā),所以無論是預防還是治療都應對豬只進行全群投藥、并按療程用藥才有好的效果。
A:治療方案:個別嚴重的打針
第一天:
(1)、頭孢塞呋鈉粉針+敗菌平(長效恩諾沙星注射液)0.05ml/kg
(2)、 呋塞米 分開肌肉注射
第二天:
領抗(長效頭孢噻夫鈉混懸注射液)0.1ml/kg 肌肉
第三天:敗菌平 0.05ml/kg 肌肉
B: 大群防控方案:
當副豬嗜血桿菌感染、發(fā)病時,病豬和可疑病豬用 藍可凈1kg+愛樂高(阿莫西林)800g或恩諾沙星600g 添加在1000斤飼料中,連喂7—10天,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受威脅豬群用 藍可凈1kg+愛樂舒(氟苯尼考)600g 連喂7天,可阻止副豬嗜血桿菌感染。
總結:哺乳仔豬、保育豬的問題根源在于母豬。對保育豬采取治療措施的同時, 考慮從母豬預防開始,降低垂直傳播風險。母豬產前15天開始至分娩后7d天,飼料中添加 藍可凈1kg + 愛樂可(替米考星)500g 拌料1000斤。
商丘愛己愛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部制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East 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種急性、發(fā)熱傳染性很高的濾過性病毒所引起的豬病,其特征是發(fā)病過程短,但死亡率高達100%,臨床表現為發(fā)熱(達40~42℃),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部分咳嗽,眼、鼻有漿液性或粘液性膿性分泌物皮膚發(fā)紺淋巴結、腎、胃腸粘膜明顯出血。
中文名 非洲豬瘟
病原中文名 非洲豬瘟病毒
病原分類地位 一類動物疫病
病原類型 動物病毒
主要危害作物 豬
主要為害部位 脾臟、淋巴結、腎臟等
易感動物 豬、野豬、軟蜱
傳播媒介 軟蜱,接觸病毒或者污染物?
臨床表現 發(fā)熱,皮膚發(fā)紺,淋巴結,腎出血
潛伏期 4--19天發(fā)病情況
全球發(fā)病情況
本病自1921年在肯尼亞發(fā)現以來,一直存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1957年先后流傳至西歐和拉美國家,多數被及時撲滅,但在葡萄牙,西班牙西南部和意大利的撒丁島仍有流行。
2007年以來非洲豬瘟在全球多個國家發(fā)生、擴散、流行,特別是俄羅斯及其周邊地區(qū)。2017年3月,俄羅斯遠東地區(qū)伊爾庫茨克州發(fā)生非洲豬瘟疫情,疫情發(fā)生地距離我國較近,僅為1000km左右;另外,我國是養(yǎng)豬及豬肉消費大國,生豬出欄量、存欄量以及豬肉消費量均位于全球首位,每年種豬及豬肉制品進口總量巨大,與多個國家貿易頻繁;而且,我國與其它國家的旅客往來頻繁、旅客攜帶的商品數量多、種類雜。因此,非洲豬瘟傳入我國的風險日益加大,一旦傳入,其帶來的直接以及間接損失將不可估量。對此,2017 年 4 月 12 日,我國農業(yè)部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洲豬瘟風險防范工作的緊急通知。不幸得是,2018年8月2日至今,經中國動物衛(wèi)生與流行病學中心確診并公布的中國發(fā)病情況,我國多地區(qū)已出現了非洲豬瘟疫情并且呈蔓延趨勢。
病原
非洲豬瘟病毒是非洲豬瘟科非洲豬瘟病毒屬的重要成員,病毒有些特性類似虹彩病毒科和痘病毒科。病毒粒子的直徑為175-215納米,呈20面體對稱,有囊膜。基因組為雙股線狀DNA,大小170-190kb。在豬體內,非洲豬瘟病毒可在幾種類型的細胞漿中,尤其是網狀內皮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中復制。該病毒可在鈍緣蜱中增殖,并使其成為主要的傳播媒介。
本病毒能從被感染豬之血液、組織液、內臟,及其他排泄物中證實出來,低溫暗室內存在血液中之病毒可生存六年,室溫中可活數周,加熱被感染病毒的血液55℃30分鐘或60℃10分鐘,病毒將被破壞,許多脂溶劑和消毒劑可以將其破壞。
流行病學:
易感動物
豬與野豬對本病毒都系自然易感性的,各品種及各不同年齡之豬群同樣是易感性,夢特哥馬利氏等(Montgomery)于1921年曾設法試驗白鼠、天竺鼠、兔、貓、犬、山羊、綿羊、牛、馬、鴿等動物,都未被感染成功,但是偉力合(Velho)于1956年報告,他曾盲目通過兔子26代后攻毒豬照樣致死。
傳播媒介
非洲和西班牙半島有幾種軟蜱是ASFV的貯藏宿主和媒介。美洲等地分布廣泛的很多其他蜱種也可傳播ASFV。一般認為,ASFV傳入無病地區(qū)都與來自國際機場和港口的未經煮過的感染豬制品或殘羹喂豬有關,或由于接觸了感染的家豬的污染物,胎兒,糞便,病豬組織,并喂了污染飼料而發(fā)生。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達100%。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將其列為法定報告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1921年肯尼亞首次報道發(fā)生非洲豬瘟疫情,該病于上世紀60年代傳入歐洲,70年代傳入南美洲,2007傳入高加索地區(qū)和俄羅斯。2017年以來,俄羅斯遠東地區(qū)發(fā)生數起非洲豬瘟疫情。2018年我國沈陽市沈北新區(qū)沈北街道(新城子)五五社區(qū)發(fā)現國內首例病毒。該病現主要在非洲、中東歐和高加索地區(qū)流行。病毒在我國已有出現。健康豬與患病豬或污染物直接接觸是非洲豬瘟最主要的傳播途徑,豬被帶毒的蜱等媒介昆蟲叮咬也存在感染非洲豬瘟的可能性。
發(fā)病機理
ASFV可經過口和上呼吸道系統(tǒng)進入豬體,在鼻咽部或是扁桃體發(fā)生感染,病毒迅速蔓延到下頜淋巴結,通過淋巴和血液遍布全身。強毒感染時細胞變化很快,在呈現明顯的刺激反應前,細胞都已死亡。弱毒感染時,刺激反應很容易觀察到,細胞核變大,普遍發(fā)生有絲分裂。發(fā)病率通常在40%-85%之間,死亡率因感染的毒株不同而有所差異。高致病性毒株死亡率可高達90-100%;中等致病性毒株在成年動物的死亡率在20%-40%之間,在幼年動物的死亡率在70%-80%之間;低致病性毒株死亡率在10%-30%之間[16]。
臨床癥狀
自然感染潛伏期5~9天,往往更短,臨床實驗感染則為2~5天,發(fā)病時體溫升高至41℃ ,約持續(xù)四天,直到死前四十八小時,體溫始下降為其特征,同時臨床癥狀直到體溫下降才顯示出來,故與豬瘟體溫升高時癥狀出現不同,最初三至四日發(fā)熱期間,豬只之食欲,顯出極度脆弱,豬只躺在舍角,強迫趕起要它走動,則顯示出極度累弱,尤其後肢更甚,脈搏動快,咳嗽,呼吸快約三分之一,顯呼吸困難,漿液或粘液膿性結膜炎,有些毒株會引起帶血之下痢,嘔吐,血液變化似豬瘟,從三至五個病例中,顯示有50%之白血球數減少現象,淋巴球也同樣減少,體溫升高時發(fā)生白血球性貧血,至第四日白血球數便降至40%才不下降,未成熟中性球數增加也可觀察到,往往發(fā)熱后第七天死亡,或癥狀出現僅一、二天便死亡。
病理變化
在耳、鼻、腋下、鶥腹、會陰、尾、腳無毛部分呈界線明顯的紫色斑,耳朵紫斑部分常腫脹,中心深暗色分散性出血,邊緣褪色,尤其在腿及腹壁皮膚肉眼可見到。顯微鏡所見,于真皮內小血管,尤其在乳頭狀真皮呈嚴重的充血和肉眼可見的紫色斑,血管內發(fā)生纖維性血栓,血管周圍有許多之嗜酸球,耳朵紫斑部分上皮之基層組織內,可見到血管血栓性小壞死現象,切開胸腹腔、心包、胸膜、腹膜上有許多澄清、黃或帶血色液體,尤其在腹部內臟或腸系膜上表部分,小血管受到影響更甚,于內臟漿液膜可見到棕色轉變成淺紅色之瘀斑,即所謂的麩斑(Bran Flecks),尤其于小腸更多,直腸壁深處有暗色出血現象,腎臟有彌漫性出血情形,胸膜下水腫特別明顯,及心包出血。
(1)在淋巴節(jié)有豬瘟罕見的某種程度之出血現象,上表或切面似血腫之結節(jié)較淋巴節(jié)多。
(2)腺臟腫大,髓質腫脹區(qū)呈深紫黑色,切面突起,淋巴濾胞小而少,有7%豬脾臟發(fā)生小而暗紅色突起三角形栓塞情形。
(3)循環(huán)系統(tǒng):心包液特別多,少數病例中呈混濁且含有纖維蛋白,但多數心包下及次心內膜充血。
(4)呼吸系統(tǒng):喉、會厭有瘀斑充血及擴散性出血,比豬瘟更甚,瘀斑有發(fā)生於氣管前三分之一處,鏡檢下,腸有充血而沒有出血病灶,肺泡則呈現出血現象,淋巴球呈破裂。
(5)肝:肉眼檢查顯正常,充血暗色或斑點大多異常,近膽部分組織有充血及水腫現象,小葉間結締組織有淋巴細胞、漿細胞(Plasma Cell)及間質細胞浸潤,同時淋巴球之核破裂為其特征。
診斷
臨診診斷
非洲豬瘟與豬瘟的其他出血性疾病的癥狀和病變都很相似,他們的亞急性型和慢性型在生產現場實際上是不能區(qū)別的,因而必須用實驗室方法才能鑒別。現場如果發(fā)現尸體解剖的豬出現脾和淋巴結嚴重充血,形如血腫,則可懷疑為豬瘟。
實驗室診斷
(1)紅細胞吸附試驗:將健康豬的白細胞加上非洲豬瘟豬的血液或組織提取物,37℃培養(yǎng),如見許多紅細胞吸附在白細胞上,形成玫瑰花狀或桑椹體狀,則為陽性。
(2)直接免疫熒光試驗: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如見細胞漿內有明亮熒光團,則為陽性。
(3)動物接種試驗
(4)間接免疫熒光試驗:將非洲豬瘟病毒接種在長滿Vero細胞的蓋玻片上,并準備未接種病毒的Vero細胞對照。試驗后,對照正常,待檢樣品在細胞漿內出現明亮的熒光團核熒光細點可被判定為陽性。
(5)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對照成立時(陽性血清對照吸收值大于0.3,陰性血清吸收值小于0.1),待檢樣品的吸收值大于0.3時,判定為陽性。
(6)免疫電泳試驗:抗原于待檢血清間出現白色沉淀線者可判定為陽性。
(7)間接酶聯免疫蝕斑試驗:肉眼觀察,或顯微鏡下觀察,蝕斑呈棕色則為陽性,無色則為陰性。
防控工作
在無本病的國家和地區(qū)應防止ASFV的傳入,在國際機場和港口,從飛機和船舶來的食物廢料均應焚毀。對無本病地區(qū)事先建立快速診斷方法和制定一旦發(fā)生本病時的撲滅計劃。 由于在世界范圍內沒有研發(fā)出可以有效預防非洲豬瘟的疫苗,但高溫、消毒劑可以有效殺滅病毒,所以做好養(yǎng)殖場生物安全防護是防控非洲豬瘟的關鍵。 一是嚴格控制人員、車輛和易感動物進入養(yǎng)殖場;進出養(yǎng)殖場及其生產區(qū)的人員、車輛、物品要嚴格落實消毒等措施。 二是盡可能封閉飼養(yǎng)生豬,采取隔離防護措施,盡量避免與野豬、鈍緣軟蜱接觸。 三是嚴禁使用泔水或餐余垃圾飼喂生豬。 四是積極配合當地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疫病監(jiān)測排查,特別是發(fā)生豬瘟疫苗免疫失敗、不明原因死亡等現象,應及時上報當地獸醫(yī)部門。
一、 藍可凈使用時機
后備種豬引種后2周、公豬每月使用7天、母豬懷孕后期90--100天
小豬斷奶后或30--40日齡
防疫期間:
首次使用藍耳病疫苗
豬場正在爆發(fā)藍耳病(繁殖障礙、泌乳障礙、生長滯留)
爆發(fā)藍耳病后半年內每月使用一次(不凈場的話)
1、當豬場呼吸道疾病一直控制不住的時候;
2、當豬場有副豬嗜血桿菌病或傳染性胸膜肺炎的時候;
3、當豬場豬瘟控制不住的時候;
4、當豬場仔豬死亡率比較高的時候;
5、當豬場豬群發(fā)病率比較高的時候;
6、當有妊娠母豬后期流產、胎衣有出血泡的時候;
7、當母豬乏情率比較高、屢配不孕的時候;
8、當母豬產下來奶水正常,過1-3天無奶或少奶的時候;
9、當豬場母豬產期提前幾天或者錯后幾天,并有死胎,類似憋死的時候;
10、當豬場皮膚性疾病比較嚴重的時候。
首先懷疑藍耳病,請使用藍可凈!
二、藍可凈使用方法
使用劑量
預防:種豬5克/頭/天 治療量10克/頭/天
預防:仔豬2-3克/頭/天 治療量5-6克/頭/天
預防:育成豬3-4克/頭/天 治療量6-8克/頭/天
使用時間
預防:10--14天 治療:12--14天(視病毒血癥可以適當增加或縮短時間)
提示:可以直接飼喂豬只無任何毒副作用,無殘留!以上用量藥價比最合適的比例,請勿隨意增減用量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治療藍耳病最好配合替米考星同時使用,效果最佳。
20%替米考星預混劑的用法用量:
1-2kg/噸飼料,或者 仔豬 1-2g/天/頭 ,母豬 5-10g/天/頭,同時配合藍可凈使用,連用10-14天。
藍耳病不食豬或少食豬具體治療方法:
藍可凈+替米考星+一頓飼料+營養(yǎng)快線+水=稀糊狀飼料;
一天一次或者兩次,連用10-14天。
三、藍耳病的凈化及保健方案:
1、引種時:引種前所有豬群加藥5天,引種回來,所有豬群加藥5天,引種豬群,總計加藥10-12天。
2、母豬群:每月加藥10-12天,每隔20天再用一次,連用三個月,以后每三個月再使用一次,一次使用10-12天。
3、保育豬:斷奶仔豬7天后開始使用,連續(xù)使用10-12天。